每年的農曆三月,已經成熟的母丁香魚會洄游到北海這一帶,在有海藻的砂質海域產卵,約一個月後孵化,五月的時候,丁香魚稍微長大,稱為「小丁」,六、七月則為「中丁」,到了八月,便是「大丁」了,所以在夏天的夜晚,常可以見到澎湖海上點點如繁星的漁船,都是為了丁香魚而出航。別看丁香魚小小的。它富含蛋白質和鈣質,澎湖的北海地區,姑婆嶼以東的險礁之間,是重要的丁香魚場。
捕丁香魚的漁船返航、卸下漁獲後,再將丁香魚曬乾、加工便成了澎湖的特產-小魚乾,在澎湖的食品名產店中,一定看得到丁香魚乾的蹤影,它所製成的食品種類繁多、美味可口;不僅如此,在曬魚乾的過程中,鋪排在地上,接受陽光洗禮,成列成列、似乎綿延不絕的丁香魚列,也成為澎湖夏季特有的景觀之一。
四面環海的澎湖,海洋資源富饒,居民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,除了以舢舨、漁船進行捕撈作業外,海水的潮來潮往,一升一降,也為潮間帶帶來了各式各樣、豐富漁業資源,如石蓴、海菜、螺貝類、魚類等,還有停留在潮池內的許多生物,不僅成為澎湖漁民們在天候不佳,無法出海時漁獲來源,因此發展出一種別開生面的休閒方式。
到了退潮的時候,原本是海平面的地方,會露出廣大的潮間帶,在平台、石隙及潮池間,到處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貝類、螺類。旅客們不僅可以在其上行走,享受另類踏浪體驗,更可帶著簡單的漁具如螺仔鉤、簍筐、水桶,前往潮間帶拾貝、撿螺、抓螃蟹,潮間帶的拾螺拾貝,是沒有四季、日夜及年紀之別的採集活動,只要配合潮汐,就可以最簡單、方便的方式,體會最原始的漁獵樂趣。在此要提醒大家,雖然到潮間帶踏浪拾貝、螺是件新鮮、奇特的享受,但畢竟是在具有危險性的海上,且踏在又溼又滑的岩石上,所以記得一定要注意安全,才能玩得快樂又安心。
到了退潮的時候,原本是海平面的地方,會露出廣大的潮間帶,在平台、石隙及潮池間,到處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貝類、螺類。旅客們不僅可以在其上行走,享受另類踏浪體驗,更可帶著簡單的漁具如螺仔鉤、簍筐、水桶,前往潮間帶拾貝、撿螺、抓螃蟹,潮間帶的拾螺拾貝,是沒有四季、日夜及年紀之別的採集活動,只要配合潮汐,就可以最簡單、方便的方式,體會最原始的漁獵樂趣。在此要提醒大家,雖然到潮間帶踏浪拾貝、螺是件新鮮、奇特的享受,但畢竟是在具有危險性的海上,且踏在又溼又滑的岩石上,所以記得一定要注意安全,才能玩得快樂又安心。
NO.09牽秋【同心協力牽罟行、潮間抱墩樂趣多】
牽罟也就是使用所謂地曳網捕魚的方式,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需要至少十數人合作才有辦法完成,原本是早期由於生活較困苦,因此通常都是由幾戶人家共同購買一組罟網,下網的地區也要選擇海底礁岩較少的沙灘,以免在收網的時候將網子拉破;先由小船將網具投放到離岸一段距離的地方,再由岸上人分成兩組,每組人數看網子大小而定,網子大,需要人數則愈多,由這兩組人馬分頭合力將網子拖曳收上岸。
過去分配漁獲的方法,是只要參加牽罟的人都通通有份,而網子的主人跟出船的船主可各獲得兩份,既合理也富相當人情味;現在已經鮮少有漁民以漁獲為牽罟的主要目的,但卻有不少人將這個傳統的漁法商業化,讓遊客們能夠經由參與牽罟,體會其中熱熱鬧鬧的新鮮樂趣,以及眾人通力合作,協力將魚網拉上來的同心感受,至於牽上來收穫如何,早已不是眾人關注焦點了。
抱墩也是澎湖傳統的漁法之一,不過跟牽罟不一樣的是,抱墩只要一個人的就可以完成作業了,「墩」指的是石堆,就是在潮間帶水較淺的地方就地取材,先將底下的位置整平,並且挖陷下一點點,然後在其上用石頭堆積成石堆;漲潮的時候許多礁岩性底棲魚類如過仔魚,會游到墩裡面棲息躲藏,退潮的時候再用魚網先將石墩網住,接著把石頭取出,就可以用網子將捕獲魚蟹都困在網子裡了。而取出的石頭又可以再堆成一個新的墩,如此利用,極具智慧巧思。 抱墩曾是澎湖漁家收入頗豐的漁法之一,現在也發展成休閒漁業的一種,在親自嘗試抱墩的時候,記得網子的開口要逆著水流放,網口才會撐開,搬石頭的時候則要站在順流的地方,這樣原本躲在石堆裡漁獲才會順著水流向網子裡去,抱墩體驗必須配合潮汐,且事先預約才能進行。
資料來源:澎湖縣政府農漁局http://www.penghu.gov.tw/~未完待續
by宜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